时间: 2025-04-30 03:5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51:26
旁引: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论述或写作中引用与主题相关但不直接相关的材料或观点,以增强论证的丰富性或说服力。它强调的是一种间接的、辅助性的引用。
旁引这个词源于汉语,由“旁”和“引”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旁”意味着侧面或边缘,“引”则有引导或引用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非直接但相关的引用。
在中华文化中,旁引常被用于文学和学术写作,强调通过多角度的引用和论证来增强文本的深度和说服力。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全面性和深度的思维方式。
旁引这个词给人一种丰富和深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知识的广博和思考的深度。在使用旁引时,作者或演讲者往往试图通过引入额外的信息来打动听众或读者,这种做法常常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我的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旁引来支持我的论点。例如,在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时,我不仅引用了科学研究,还旁引了一些历史上的气候**,以此来展示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在诗歌中,旁引可以用来创造意境和深化主题。例如:
在春日的花园里,我旁引了莎士比亚的诗句,
每一朵花都似乎在低语,诉说着永恒的真理。
旁引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翻阅古籍的场景,或是学者在书房中沉思的画面。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悠扬的古典音乐,或是深沉的学术讲座。
在英语中,旁引的概念可以通过“allusion”或“digression”来表达。Allusion指的是间接提及或暗示,而digression则是指偏离主题的论述。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用法,但具体的使用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旁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增强了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旁引帮助我更好地构建论点,使我的写作和演讲更加引人入胜。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旁引,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技巧,从而提升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1.
【旁】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旁,溥也。 、 《广雅》-旁,广也。 、 《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旁求俊彦。 、 张衡《东京赋》-群后旁戾。
2.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