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5:33
坐卧针毡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坐在或躺在铺满针的垫子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焦虑、紧张或不安而感到极度的不适和痛苦,仿佛真的坐在或躺在针上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在紧张的情节中,人物可能因为等待重要消息或面临重大决策而感到“坐卧针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种压力下的不适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焦虑症患者的感受。
同义词:如坐针毡、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反义词:心安理得、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具体来源不详,但它的形象比喻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描述极度不安和焦虑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重要时刻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人对于心理感受的细腻描绘和对紧张情绪的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焦虑和不适。联想上,它让人想到那些因为压力和不确定性而感到极度不安的时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等待一个重要电话时感到坐卧针毡,那种焦虑和不安几乎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似坐卧针毡,每一秒都如年。”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垫子上,但实际上垫子下面藏满了针,这种视觉冲击强化了焦虑和不安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心跳加速的声音,或者是时钟滴答的声音,增加了紧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pins and needles”,意思是非常紧张或焦虑,这个表达也使用了针的形象来比喻紧张感。
坐卧针毡 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描绘了人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狄灵庆得命回家,十分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卧针毡。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3. 【针】 (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同本义。
4.
【毡】
(形声。从毛,占声。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氈,撚毛也。 、 《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
【组词】
毡单、 毡布、 毡车、 毡衫、 毡屋、 毡席、 毡帽、 毡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