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2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26:23
“无藉之徒”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没有依靠或背景的人”,通常用来指代那些没有社会地位、财富或权力支持的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往往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没有道德约束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无藉之徒”可能被用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强调他们的无助和边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或嘲笑那些不守规矩、不值得信赖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社会不平等和弱势群体的问题。
同义词:流氓、无赖、恶棍、地痞 反义词:君子、绅士、模范、楷模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品行和行为时有所不同,但都与“无藉之徒”在道德评价上形成对比。
“无藉之徒”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的“藉”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依靠”或“凭借”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那些没有社会支持且行为不端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地位和道德行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无藉之徒”这个词汇在社会背景中往往与道德败坏和社会排斥相关联。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安全和不可信赖。它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行为不端的人,这时“无藉之徒”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无藉之徒的影子,在街角徘徊,寻找着失落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昏暗的街道上徘徊,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吉他声,营造出一种不安和孤独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utcast”或“pariah”,它们也用来描述那些被社会排斥的人,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无藉之徒”这个词汇在描述社会边缘人物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个体的行为特征,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藉】
(形声,从艸,籍声。本义:作衬垫的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藉之为言席也。-藉,祭藉也。 、 《仪礼·士虞礼》-藉用苇席。 、 《列子·黄帝》-藉乃燔林。 、 《周礼·大行人》-缫藉九寸。 、 《易·大过》-藉用白茅,无咎。 、 《礼记·曲礼》-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