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1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11:59
“无恶不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做任何坏事”,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是“做尽坏事”,形容一个人极其邪恶,无所不为,坏事做绝。
在文学作品中,“无恶不为”常用来形容反面角色或恶人的行为,如小说、戏剧中的恶霸、奸臣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极其恶劣,或者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用来批评某些人的不道德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极端的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强调的程度,如“无恶不作”强调行为的连续性和广泛性,“作恶多端”则强调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恶不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使用频率和强调点可能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和行为规范被高度重视,因此“无恶不为”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以批评和警示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育和法律领域。
“无恶不为”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和联想,它让人联想到邪恶、残忍和无道德的行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和谴责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新闻或个人经历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在谈论某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或者在批评某些人的恶劣行径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黑暗的角落,无恶不为的手,编织着罪恶的网,捕捉着无辜的灵魂。”
视觉上,“无恶不为”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森的场景,如破败的街道、阴暗的角落。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尖锐、刺耳的声音,如警笛声、尖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 evil without restraint”或“commit all manner of wickedness”,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行为的极端恶劣和无所顾忌。
“无恶不为”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道德批判工具,它不仅描述了极端的恶行,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非常重要。
嫉妒于弟,无恶不为,无孔怀之情也。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