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0:24
林逋(9*7年-1028年),字君复,号和靖先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隐士、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著称。林逋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与梅花、鹤为伴,被称为“梅妻鹤子”。
在文学语境中,林逋常被用来象征高洁、隐逸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在口语中,提及林逋可能是在讨论隐居生活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学中,林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诗歌、书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同义词:隐士、高士、逸士(均指隐居不仕的高洁之士) 反义词:官吏、权贵、名利之徒(与林逋的隐逸生活形成对比)
林逋的名字和事迹在**文学和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承。他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文人中,林逋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林逋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隐逸生活和诗歌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艺术的追求。
提及林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清幽的自然环境、高洁的人格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这种联想往往带有一种向往和敬仰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林逋的形象和故事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不被外界的名利所困扰。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
孤山隐士林逋影,梅妻鹤子共清风。 笔下诗篇传千古,心随白云任西东。
林逋的形象常与梅花、孤山、清风等自然元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元素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高洁的感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旋律,象征着林逋的隐逸生活。
在西方文化中,林逋的形象可能与隐士、自然诗人如华兹华斯等相呼应,他们都代表了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林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和文化符号,不仅代表了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理想,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艺术和内心平静的永恒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林逋这一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表达深度。
1.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2.
【逋】
(形声。从辵(chuò),甫声。逋的原始意义是奴隶逃亡。本义:逃亡,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逋,亡也。 、 《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 、 《书·大诰》-于伐殷逋播臣。 、 《书·武臣》-为天下逋逃主。 、 《左传·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失声而逋。
【组词】
逋臣、 逋逃薮、 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