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2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26:39
杂沓而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杂乱无章地到来”。其中,“杂沓”指的是杂乱无序,“而至”表示到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纷至沓来,没有秩序和规律。
在文学作品中,杂沓而至 常用来描绘混乱或紧急的场景,如战争、灾难或人群聚集的场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个**或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且无序。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群体行为的无序性。
同义词:纷至沓来、蜂拥而至、络绎不绝 反义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杂沓而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杂沓而至 常用来形容混乱或紧急的情况,这与人对秩序和和谐的重视形成对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社会**或自然灾害中的无序状态。
杂沓而至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混乱。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和无序的场景,这些联想可能引发焦虑或不安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大型公共活动中亲眼目睹人群杂沓而至的场景,那种无序和混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降临,星辰杂沓而至,
天际的画卷,无序而美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人群拥挤、无序移动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嘈杂的人声和脚步声,形成一种混乱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warming in" 或 "pouring in",用来形容人群或事物的无序到来。
杂沓而至 这个成语在描述混乱和无序的场景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秩序和无序的认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杭州自古繁华之处,骚人游客,往往慕西湖遗事,杂沓而至,不免到那里去访问,或者相逢也未可知。
朋疑众难,~,自非雄杰独断如俄之大彼得者,固弗能胜是也。(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沓】 ——见“疲沓”(píta)。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