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52
涕泗交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下来。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伤或感动时的情感表达,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悲痛或感动时无法自控的情感流露。
涕泗交下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涕泗交流,不知所止。”原指眼泪和鼻涕一起流,形容极度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描述极度情感流露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涕泗交下常被用来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在儒家文化中,强调情感的真诚和自然流露,这个成语正好符合这种文化价值观。
涕泗交下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联想到深切的悲伤或感动。它让人想到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只能通过生理反应来体现。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在一些葬礼或纪念活动中,看到人们因为深切的悲伤而涕泗交下,这种场景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情感的力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忆往昔,涕泗交下,泪湿枕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悲伤或感动时,眼泪和鼻涕一起流的情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哭泣声和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虽然不如涕泗交下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情感状态。
涕泗交下这个成语在描述深切情感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的强度,还通过生理反应增强了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宣宗郊天前一日,谒太庙。至宪宗室,捧斝而入,~。左右观者,莫能仰视。
1.
【涕】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涕,泣也。 、 《列子·汤问》-悲愁垂涕。 、 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从横。 、 《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 、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汪然出涕。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德威流涕。
【组词】
涕泗、 痛哭流涕
2.
【泗】
(形声。从水,四声。本义:泗水)。
同本义。
【引证】
《书·禹贡》-泗滨浮磬。 、 《国语·鲁语》-宣公夏滥于泗渊。
3.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