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4:41
涕泗滂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泪和鼻涕像大雨一样倾泻下来。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伤或哭泣得非常厉害,眼泪和鼻涕无法控制地流出来。
涕泗滂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涕泗滂沱,不能自止。”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用来形容悲伤至极的哭泣。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涕泗滂沱常被用来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尤其是在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怀念时。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联想到深切的悲伤和无法抑制的情感流露。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的共鸣和同情。
在个人经历中,涕泗滂沱可能出现在亲人去世或重大失落时,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情感状态,尽管在实际交流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思绪如潮涌,
涕泗滂沱下,
忆往昔情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悲伤中泪流满面的情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哀歌,来增强涕泗滂沱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 或 "sobbing uncontrollably",虽然不如涕泗滂沱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能传达类似的情感状态。
涕泗滂沱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不常使用,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哀动左右。
1.
【涕】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涕,泣也。 、 《列子·汤问》-悲愁垂涕。 、 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从横。 、 《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 、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汪然出涕。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德威流涕。
【组词】
涕泗、 痛哭流涕
2.
【泗】
(形声。从水,四声。本义:泗水)。
同本义。
【引证】
《书·禹贡》-泗滨浮磬。 、 《国语·鲁语》-宣公夏滥于泗渊。
3.
【滂】
(形声。从水,旁声。本义:大水涌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滂,沛也。 、 《诗·陈风·泽陂》-涕泗滂沱。 、 枚乘《七发》-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 、 《楚辞·大招》-姱修滂浩。
【组词】
滂人、 滂浩、 滂流、 滂溏、 滂滂
4.
【沱】
(形声。从水,它声。本义:江水支流的通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沱,江别流也。
【组词】
沱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