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25
撒野:字面意思是指放纵野性,不受约束。基本含义是指行为放肆,不守规矩,任性妄为。
“撒野”一词源于汉语,历史悠久,最初可能用来形容动物在野外自由活动,后来逐渐用于形容人的行为。
在**文化中,“撒野”有时带有贬义,暗示缺乏教养或不守规矩。但在某些情境下,如儿童游戏,也可能带有正面含义,表示自由和快乐。
“撒野”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无序和不受控制的行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形容儿童的自由玩耍,也可能带来积极的联想。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户外野餐时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撒野,他们的笑声和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 在绿野上撒野, 风儿轻抚脸庞, 心中的束缚, 随风飘散。
视觉:想象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脸上洋溢着自由的笑容。 听觉:孩子们的欢笑声,风声,鸟鸣。
在英语中,“撒野”可以对应为“go wild”或“run wild”,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撒野”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生动地描述不受约束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场景。通过对“撒野”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1.
【撒】
(形声。从手,散声。字本从米,殺声。本义:散布)。
同本义。
【引证】
《集韵》-撒,散之也。 、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星如撒沙出。
【组词】
撒帐、 撒漫、 撒泼、 撒枯、 撒星
2.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