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5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51:40
坐牢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坐在牢房里”,基本含义是指被法律判定有罪的人在监狱中服刑,即被监禁。
“坐牢”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坐”和“牢”两个字组成,其中“坐”表示静态的动作,“牢”指监狱。在古代汉语中,“牢”原本指关押牲畜的地方,后来引申为关押人的地方。
在**文化中,“坐牢”往往与犯罪、道德败坏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是社会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警示。在社会背景中,“坐牢”也反映了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坐牢”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羞耻、后悔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去自由、孤独、艰难的生活环境。
在个人生活中,“坐牢”可能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例如,家庭教育中可能会用“坐牢”来吓唬孩子不要做坏事。
在诗歌中,可以将“坐牢”作为一种象征,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抗:
铁窗外的天空,是我梦中的蓝, 坐牢的日子,心却飞向远方。
在不同语言中,“坐牢”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英语中的“go to prison”或“serve time in jail”,日语中的“刑務所に入る”等。这些表达都反映了各自文化中对犯罪和惩罚的认知。
“坐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也体现了社会对道德和秩序的维护。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坐牢”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法律和社会的规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守法律,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