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5:1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5:10:13
“有上梢没下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树枝只有上端有枝梢,而下端没有。这个成语比喻事物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或者只有表面没有实质内容。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故事或情节不完整,或者人物行为缺乏深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计划或想法不切实际,只有空想而没有实际行动。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项目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项目或计划缺乏明确的执行步骤和最终目标。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有上梢没下梢”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完整性和连贯性被视为重要的价值。因此,“有上梢没下梢”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完整性的追求和对不完整事物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失望和不满。它让人联想到不切实际的计划和未完成的任务,这些都可能导致人们的挫败感。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项目或计划因为缺乏明确的执行步骤而最终“有上梢没下梢”,这让我意识到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周全,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导和目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梦想如树梢,高悬天际边,
有上梢无下梢,终是空欢喜。
想象一棵树,只有顶端有枝叶,而下方光秃秃的,这种视觉形象与“有上梢没下梢”的含义相吻合。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失望的叹息声,与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talk and no action”,意指只有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这与“有上梢没下梢”在意义上相似。
“有上梢没下梢”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用来批评那些只有表面功夫而缺乏实质内容的事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不完整或不切实际事物的批评。
1. 【有】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梢】
(形声。从木,肖声。本义:树木的末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梢,梢木也。 、 《尔雅》。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梢,梢擢。 、 白居易《有木诗》-开花寄树梢。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
【组词】
树梢;枝梢
4.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5.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6.
【梢】
(形声。从木,肖声。本义:树木的末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梢,梢木也。 、 《尔雅》。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梢,梢擢。 、 白居易《有木诗》-开花寄树梢。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
【组词】
树梢;枝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