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2:08
“玄之又玄”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面意思是深奥而又深奥,形容事物极其深奥、难以理解。
在文学中,“玄之又玄”常用来形容哲理深邃、意境深远的内容,如诗歌、散文中的抽象概念。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说话或某事难以理解。在专业领域,如哲学、**研究中,它用来描述那些深奥的理论或概念。
“玄之又玄”源自道家经典《老子》,在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但其核心意义——深奥难解——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玄之又玄”与道家的“道”概念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和生命深层次理解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和神秘事物的敬畏和好奇。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人类对宇宙深层次理解的渴望。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遇到一些理论或概念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时“玄之又玄”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我的学*状态。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玄之又玄的宇宙间,星辰闪烁着无尽的谜题。”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深邃的星空或古老的神秘符号。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吟唱或古老的经文诵读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found mystery”或“deep enigma”,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深奥和难以理解的概念。
“玄之又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深奥真理的永恒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和深奥的概念。
第六客是~的鬼学家。
1.
【玄】
(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黑而有亦色者为玄。 、 《考工记·钟氏》。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五入为緅,七入为缁。 、 《周礼·染人》。注:“玄纁者,天地之色。”-夏纁玄。 、 《诗·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 《易·坤》-天玄地黄。 、 《孟子》-篚厥玄黄。 、 《诗·召南·卷耳》-我马玄黄。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同: 右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又,手也,象形。
复,再,再一次。
【引证】
《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 、 《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 、 《仪礼·燕礼》-又命之。 、 《聊斋志异·促织》-又试之鸡。
【组词】
读了又读、 又是他、 又问、 又起个窖儿、 又称、 又说
4.
【玄】
(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黑而有亦色者为玄。 、 《考工记·钟氏》。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五入为緅,七入为缁。 、 《周礼·染人》。注:“玄纁者,天地之色。”-夏纁玄。 、 《诗·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 《易·坤》-天玄地黄。 、 《孟子》-篚厥玄黄。 、 《诗·召南·卷耳》-我马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