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30
词汇“气断”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专业化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气断”可以理解为“气息中断”或“呼吸停止”,通常与生命体征的消失相关联。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气断”字面意思是指气息或呼吸的中断,通常用于描述生命体征的消失,即死亡。
“气断”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气”和“断”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气息和断裂。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常见,随着医学术语的规范化,该词汇的使用可能有所减少。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气断”作为描述死亡的词汇,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或传统医学文献中有所体现。
“气断”一词通常带有一种悲伤和沉重的情感,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生命的终结。在听到或使用该词汇时,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失去亲人的痛苦或生命的脆弱。
在个人生活中,该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经历或目睹紧急医疗情况时。例如,在参与急救培训或实际急救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该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气断”来营造一种悲壮或哀伤的氛围:
寒风中,他的气息渐弱,
最终,在寂静的夜空下,气断身亡。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呼吸停止”(英语:breathing stopped)或“断气”(日语:息が止まる)。不同文化对死亡的描述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气断”作为一个描述生命终结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语境下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该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医学术语,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相关情感和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