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4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44:40
崇高(sublime)一词源自拉丁语“sublimis”,意为“高耸的”或“高贵的”。在现代汉语中,崇高通常指高度赞扬的品质或状态,具有卓越、高尚、庄严、伟大等含义。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越平凡、达到精神或道德高度的状态。
崇高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sublimis”,意为“高耸的”或“高贵的”。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崇高成为美学和哲学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崇高被定义为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美感。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崇高往往与道德、精神或上的高度相关。例如,在教文化中,崇高可能与神圣、救赎等概念相联系。
崇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敬畏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或人物,以及超越平凡的精神境界。
在我的生活中,崇高常常与那些无私奉献、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相关联。例如,看到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英勇表现,我会用崇高来形容他们的精神。
诗歌: 在那崇高的山巅, 云雾缭绕,星辰闪烁, 心灵得以净化, 崇高之境,永恒之光。
崇高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如高山、大海。在音乐中,崇高可能与庄严的交响乐或**音乐相联系。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崇高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超越平凡、达到精神或道德高度——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sublime”一词也具有类似的含义。
崇高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用于形容外在的壮丽景象,更用于表达内在的精神境界。通过对崇高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对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赞美。
1.
【崇】
(形声。从山,宗声。本义:山大而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亦作嵩、作崧。-崇,嵬高也。 、 《国语·周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融降于崇山。
【组词】
崇亘、 崇崖、 崇阿、 崇山、 崇崇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