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9:20
剽取:指未经允许或授权,擅自取用他人的思想、作品、创意等,通常带有负面含义。
剽取一词源自汉语,字面意思为“快速取走”,后引申为未经允许擅自取用他人成果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描述学术不端或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在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剽取行为被视为不诚信和违法的,严重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和经济赔偿。
剽取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诚实、欺骗和侵权行为,影响人们对个人或机构诚信度的评价。
在学术研究中,我曾目睹同学因剽取他人论文内容而被学校严肃处理,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原创性和诚信的重要性。
诗歌:
在月光下,我剽取了星辰的秘密,
编织成诗,却不敢声张。
每一行字,都是夜空的窃语,
在心中回响,却不敢公之于众。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人偷偷摸摸地从一个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快速翻阅并记录下某些内容,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剽取的行为。
听觉联想:听到“剽取”这个词时,可能会联想到窃窃私语或偷偷摸摸的脚步声,这些声音都带有一种隐秘和不正当的意味。
在英语中,剽取可以对应为“plagiarize”或“pirate”,在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评价基本一致,都认为是不正当和应受惩罚的。
剽取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词汇,强调了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成果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该词汇有助于培养诚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1.
【剽】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勡,劫人也。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 、 《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俱攻剽为群盗。
【组词】
剽掠、 剽攻、 剽拂、 剽夺、 剽虏、 剽伤
2.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