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37
词汇“深知灼见”并非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可能是“真知灼见”的误写或误用。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将对“真知灼见”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真知灼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真正深刻的知识和明亮的见解。它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高明的见解。
“真知灼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其中“真知”指的是真正的知识,“灼见”则是指明亮的见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知识和见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在**文化中,智慧和洞察力被高度推崇。因此,“真知灼见”这个成语在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都被用来表达对智慧和深刻见解的赞赏。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智慧、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它鼓励人们追求深刻的知识和见解。
在学术讨论或工作汇报中,我经常听到同事或领导用“真知灼见”来赞扬某个人的观点或分析,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智慧和洞察力的推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笔下,真知灼见如星辰,照亮了思想的夜空。”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明亮的灯光或星辰,象征着智慧和洞察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邃的谈话或演讲,充满智慧和见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found insight”或“enlightened view”,都强调了深刻的见解和智慧。
“真知灼见”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智慧和洞察力的赞美,也是对深刻理解和知识的推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确然无疑。
1.
【深】
(形声。从水,深声(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引证】
《说文》-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灼】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灼,炙也。 、 《诗·节南山》笺-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 、 《史记·龟策传》-征丝灼之。 、 《淮南子·泛论》-不可灼也。 、 《楚辞》-唐虞点灼而毁议。 、 《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组词】
灼艾、 灼臂落发、 灼火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