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5:28
“变古乱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古代的规矩,扰乱正常的秩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遵循传统、破坏常规的行为或决策。
在文学作品中,“变古乱常”可能用来批评那些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色或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表达对某些人或组织不按常理出牌的反感。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政策或**对传统秩序的影响。
“变古乱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可能起源于对某些政治或社会变革的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各种不遵循传统的行为。
在**文化中,尊重传统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变古乱常”这个成语在批评那些不尊重或破坏传统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个词汇经常被用来表达对新政策或新思想的担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破坏稳定和秩序的行为相关联。在表达时,我会用这个词汇来强调对传统和常规的尊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变古乱常”的决策,这些决策虽然创新,但也带来了不少混乱和不确定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变古乱常的时代,唯有坚守初心,方能穿越迷雾,抵达彼岸。”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混乱和无序的画面,如破碎的古董和杂乱的书籍。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争论声和不安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ing the clock back”或“disrupting the status quo”,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改变传统和常规的意思。
“变古乱常”这个成语在强调传统和常规的重要性时非常有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对不遵循传统行为的批评。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3.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4.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