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3:41
曹刿论战: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军事家,他在齐鲁之战中提出了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战争或竞争中,通过深入分析和了解对手,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曹刿论战常被用来描绘智谋和策略的运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赞扬某人在竞争或辩论中的精明和策略性。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商业策略等,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情报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同义词: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智勇双全 反义词:盲目行动、鲁莽行事、无谋之勇
曹刿论战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文化中,曹刿论战代表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的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中,了解对手和自我是取胜的关键。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深思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复杂情况下能够冷静分析并制定策略的人。它激发了对策略和智慧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运用了曹刿论战的原则,通过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团队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最终赢得了项目。
在诗歌中,可以将曹刿论战融入到对智谋和策略的赞美中:
智者如曹刿,论战显英豪。
知己知彼深,百战不殆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帐篷中,烛光下,地图前,深思熟虑地规划着下一步的行动。这样的场景可以与曹刿论战联系起来,传达出深思熟虑和策略性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策略思想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原则在西方军事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曹刿论战这个成语不仅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全球策略思维的一个典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深入分析和了解是成功的关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策略思维和表达能力。
1.
【曹】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引证】
《资治通鉴》-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组词】
曹干、 曹掾、 曹务、 法曹
2.
【刿】
(形声。从刀,岁声。本义:刺伤,划伤)。
割开,切口。
【引证】
《老子》-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3.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