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6:06
出息(chū x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有出息”或“有前途”。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有成就、有发展潜力,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事业、学业或其他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或成功。
出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出息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意指“有出息”或“有前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现代的词汇如“成功”、“发展”等所替代。
在文化中,出息常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期望紧密相关。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成就的重视。同时,出息**也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提升有关。
出息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给人以希望和鼓励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努力、奋斗和成功,激励人们追求更好的自己。
在个人生活中,出息这个词常被用来评价和鼓励年轻人。例如,家长可能会对子女说:“只要你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在诗歌中,出息可以被用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春风拂面,少年心怀出息梦, 星光指引,前路漫漫终有成。
出息这个词可以让人联想到阳光、成长和希望的画面,如阳光下的绿叶、孩子的笑脸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鼓励和激励的话语。
在英语中,出息可以对应词汇如“promise”或“potential”,但在使用上可能没有汉语中那么强烈的情感色彩。
出息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期待,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出息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