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9:36
心痒难挠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的痒感难以忍受。基本含义是指内心对某事物有强烈的渴望或兴趣,但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感到非常难受。
心痒难挠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心理状态的形象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文学作品扩展到日常口语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描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它让人联想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对某件事物的强烈兴趣。例如,当我听说有一本新书出版时,我会说我对那本书心痒难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痒难挠,梦回故里,
一缕乡愁,缠绵不已。
这个成语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心跳加速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期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tch for something" 或 "long for something",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渴望和期待。
心痒难挠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达,它能够准确地描述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强烈渴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痒】
(形声。从疒(chuáng),养声。本义: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
形容某些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
【引证】
宋·陆游《还东》-花前技痒又成诗。
【组词】
痒滋滋、 痒酥酥、 痒处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