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2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7:02
“伎女”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以歌舞技艺为生的女性,通常在宫廷或贵族家中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代从事性工作的女性,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
“伎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有技艺的女性,尤其是歌舞技艺。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其含义逐渐偏向于指代从事性工作的女性。
在**古代社会,伎女往往处于社会底层,她们的命运多舛,常被用作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角色。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受到限制,更多地被视为历史或学术研究的词汇。
“伎女”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
由于这个词汇的敏感性,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在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伎女”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角色,探讨社会底层女性的命运和抗争。
结合古代**的音乐和舞蹈,可以想象“伎女”在宫廷或宴会上的表演,带来一种古典而优雅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艺妓”,虽然也从事歌舞表演,但与“伎女”在社会地位和职业性质上有所不同。
“伎女”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需要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冒犯。在学术和历史研究中,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1.
【伎】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伎,与也。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