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0:09
“杂学”一词通常指的是广泛而多样化的知识,尤其是那些不属于正规教育体系或专业领域的知识。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涵盖了从历史、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非专业性知识。
在文学中,“杂学”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博学多才,知识面广泛。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什么都懂一点”,但不一定精通。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带有贬义,暗示知识不够深入或专业。
同义词“博学”强调知识的广泛性,而“专才”则强调在某一领域的深度和专业性。
“杂学”一词源自汉语,由“杂”和“学”两个字组成。在古代,这个词可能更多地指代非正统的学问或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代广泛而非专业的知识。
在**传统文化中,“杂学”可能与“通才”相联系,强调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涉猎但不一定深入的人。
“杂学”这个词给我一种积极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开放、好奇和不断学的人。它强调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学的乐趣,鼓励人们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在我的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自称“杂学家”的朋友,他们总是能从不同的话题中找到有趣的点,让聚会充满乐趣。他们的广泛知识让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杂学”:
杂学如星辰,点点缀夜空,
不拘一格,照亮思维的迷宫。
视觉上,“杂学”让我联想到一个摆满各种书籍和艺术品的工作室,充满了创意和灵感。听觉上,它可能与一个充满各种声音和音乐的图书馆相联系,每个声音都代表了一个不同的知识领域。
在英语中,“杂学”可能对应于“general knowledge”或“miscellaneous knowledge”,强调知识的广泛性而非深度。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广泛而非专业的知识。
“杂学”这个词强调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不断拓宽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广泛涉猎,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