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6:51
词汇“桑荫未移”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桑荫未移”字面意思是指桑树下的阴影没有移动。这个成语比喻时间短暂,事物状态未变。它强调了一种静态的、未受干扰的状态。
“桑荫未移”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后来在唐宋诗词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成语,用以形容时间的静止或事物的稳定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桑树象征着生命力和坚韧,桑荫未移则传达了一种对稳定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田园诗般的宁静生活,或是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坚定。
在描述一个长期未变的环境或心态时,可以使用“桑荫未移”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美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桑荫未移,心随风起,梦随云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古老的桑树林,阳光透过树叶,形成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时间静止”或“永恒不变”等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桑荫未移”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是在学一个词汇,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感。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
舜受大麓,~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
1.
【桑】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引证】
《说文》-桑,蚕所食叶木。 、 《贾子胎教》-桑者,中央之本也。 、 《礼记·内则》-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 《易·否》-系子包桑。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桑。 、 《穆天子传》-天子命桑。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组词】
桑麻、 桑土、 桑户、 桑里、 桑濮、 桑中、 桑落、 桑中之约、 桑中之奔、 桑间月下
2.
【荫】
(形声。从艸,阴声。本义:树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荫,草阴也。 、 《广韵》-荫,草阴地也。 、 《左传·昭公元年》。注:“荫日景也。”-赵盂视荫。 、 《国语·楚语下》-玉足以庇荫嘉谷。 、 《淮南子·说林》。注:“荫,木景也。”-荫不祥之木。 、 《淮南子·人间》-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 《荀子》-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组词】
树成荫而众鸟息;垂荫万亩;荫樊
3.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4.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