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4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43:46
惰怠: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懒惰和懈怠,指的是缺乏动力、不愿意努力工作或参与活动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表明这个人不愿意付出努力,倾向于逃避责任和挑战。
在文学中,“惰怠”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或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人的懒散行为,或者自嘲自己的懒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惰怠”可能被用来分析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同义词:懒惰、懈怠、懒散、怠惰 反义词:勤奋、努力、积极、勤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具体情境的使用。例如,“懒惰”可能更常用于日常对话,而“惰怠”可能更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惰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惰”和“怠”两个字组成,两者都有懒散、不积极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就已经被用来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美德,而惰怠则被视为不良品质。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惰怠有时也被视为一种对过度工作的反抗或自我保护机制。
“惰怠”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懒散、无效率和不负责任。它可能引发对个人能力的怀疑和对未来成就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惰怠而错失良机的情况,或者在自我反思时意识到自己的惰怠行为。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态度,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惰怠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书页上,时间似乎也放慢了脚步。”
视觉上,“惰怠”可能让人联想到慵懒的猫、静止的水面或无人的公园长椅。听觉上,可能是安静的房间里偶尔传来的钟表滴答声,或者是窗外微风轻拂树叶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惰怠”可以对应为“laziness”或“idleness”,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但在表达上可能更加直接和口语化。
“惰怠”这个词在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批评懒散的行为,也促使我们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沟通效果和理解文化背景都非常重要。
1.
【惰】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惰,不敬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 、 宋·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组词】
惰傲、 惰慢、 惰肆、 惰骄、 惰偷
2.
【怠】
(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怠,慢也。 、 《尔雅》-懈,怠也。 、 《广雅》-怠,赖也。 、 《国语·周语》-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 《礼记·檀弓》。注:“惰也。”-吉事虽止不怠。 、 《礼记·曲礼》。注:“放散身体也。”-毋怠荒。 、 《国语·晋语》-怠偷甚矣。 、 《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俾君子易怠。 、 《商君书·弱民》-兵民怠而国弱。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组词】
怠荒、 怠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