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6:51
“清议堂”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进行清正议论的场所。在古代中国,清议堂通常是指一个供士大夫或文人雅士聚集,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讨论和辩论的地方。这种场所强调的是言论的清正和讨论的高雅,往往与政治改革或社会进步的议题相关。
在文学作品中,“清议堂”可能被用来象征知识分子的理想聚集地,或者是政治改革的象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讨论的专业领域中,它可能被频繁提及。
同义词:议事厅、辩论场、论坛 反义词:密室、暗室(指秘密策划或不公开讨论的地方)
“清议堂”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期,士大夫们重视清议,即清正的议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象征性词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议堂代表了士大夫阶层的理想和追求,即通过清正的议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清议堂,往往与忠诚、正直、智慧等价值观相联系。
提到“清议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骨和气节,以及他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知识、正义和道德的尊重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实体的清议堂,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清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诗歌中,可以将“清议堂”作为一个意象,表达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赞颂:
清议堂中论古今,
文人墨客志气高。
一腔热血洒江山,
只为苍生谋福祉。
想象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文人雅士围坐其中,讨论国家大事,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筝的悠扬声音和书卷的淡淡墨香。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场所可能是“议会”或“论坛”,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政治决策和公共讨论的功能,而不像“清议堂”那样强调清正和高雅的议论。
“清议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中国士大夫的文化理想,也反映了人们对清正议论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实体的清议堂已不复存在,但其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
3.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