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7:41
词汇“清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言或特定领域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清”通常指清澈、纯净,而“众”则指大众、许多人。结合起来,“清众”可能指的是纯净的群众或清白的众人。
“清众”的基本含义可能是指一群纯洁、无辜的人,或者是指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保持清白、无辜的群体。
在文学作品中,“清众”可能用来形容一群不受世俗污染、保持高尚品质的人群。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清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清”和“众”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特定的意境或情感。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清众”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道德或精神上保持纯净的人群,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或挑战时能够坚守原则的人。
“清众”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纯净、高尚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简单和真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遇到或使用“清众”这个词,但如果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参与哲学讨论时遇到它,我会联想到那些在道德上保持纯净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清众”:
在喧嚣的尘世中,
清众们如莲花般绽放,
不受污染,不染尘埃,
他们的灵魂,纯净如初。
“清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群人在清澈的湖边,他们的身影在水中倒映,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纯净的氛围。
由于“清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来表达类似的意义。
“清众”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纯净、高尚群体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