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8:13
打马虎眼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马的眼睛上打一下,使其注意力分散,从而更容易被控制。基本含义是指故意装糊涂,不认真对待事情,或者故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
在不同的语境中,“打马虎眼”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打马虎眼”这个成语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显然与马的驯养和控制有关。在古代,驯马时可能会通过轻拍马眼来分散其注意力,从而更容易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形容人的行为。
在**文化中,“打马虎眼”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诚实或不认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诚信,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誉和人际关系。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狡猾、不诚实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传达出对某人的不满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在工作中打马虎眼的情况,这导致项目进度受阻,最终影响了团队的绩效。
在诗歌中,可以将“打马虎眼”融入到描述人物性格的诗句中:
他眼如星辰,心却藏雾, 打马虎眼,笑里藏刀。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眼神闪烁,试图回避直视对方,这种形象与“打马虎眼”的含义相符。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轻蔑或不屑的语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t around the bush”,意指回避问题的核心,不直接回答。
“打马虎眼”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人们对诚信和认真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准确的意图和情感至关重要。
他这是打马虎眼,麻痹我们大伙儿,假充好人,想混过这一关去!
你这是~,麻痹我们,想混过这一关去。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4.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