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6:22
“甿隶之人”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甿”和“隶”两个字组成。其中,“甿”指的是乡民、农民,而“隶”则有隶属、奴隶的意思。结合起来,“甿隶之人”指的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农民或奴隶,特指那些在古代社会中处于底层、受压迫的群体。
在文学作品中,“甿隶之人”常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平等,如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那些被贵族或统治阶级压迫的底层人民。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社会结构等话题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这个词汇用于学术研究,探讨古代社会的阶级和劳动分工。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社会地位和阶级时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社会中的等级制度。
“甿隶之人”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社会结构和阶级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被保留。
在**古代社会,“甿隶之人”代表了社会底层群体,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低下。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平等,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要概念。
提到“甿隶之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苦难和不公,以及那些默默承受生活重压的底层人民。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社会讨论时,了解“甿隶之人”的含义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甿隶之人”来描绘一个古代背景下的社会底层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社会的多维度。
结合古代农耕的图片或传统的农耕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甿隶之人”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场景,增强对这个词汇的感性认识。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奴隶”或中世纪欧洲的“农奴”,都有类似的概念,用于描述社会底层的受压迫群体。
“甿隶之人”这个词汇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关键。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差异,以及这些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1.
【甿】
古指农村居民。
【引证】
《说文》-甿,田民也。从田,亡声。 、 《周礼·遂人》。注:“变民言甿异外内也。”-以下剂致甿。 、 《史记·陈涉世家》。集解:“田民曰甿。”-甿隶之人。 、 唐·韦应物《答崔都水》-甿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
【组词】
甿隶、 甿税
2.
【隶】
(隶:又樆尾会意。本义:逮、捕、追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