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3:02
擗踊号叫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擗”、“踊”、“号”、“叫”。字面意思分别是:
基本含义是指极度悲伤时捶胸顿足、跳跃呼喊的样子,形容极度悲痛。
擗踊号叫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因极度悲伤而表现出的激烈情感时。在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在专业领域中,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擗踊号叫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仍保留其原有的情感表达功能。
在**传统文化中,擗踊号叫常用于描述丧葬场合中的悲痛表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悲伤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种表达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用以强化情感的表达。
擗踊号叫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悲伤和同情。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古代的丧葬仪式,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巨大悲痛时的激烈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擗踊号叫的场景较为罕见,但在观看电影或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感表达,从而加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擗踊号叫来表达深切的悲伤:
夜深人静时,擗踊号叫声,
悲风穿林过,泪洒满衣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悲伤中捶胸顿足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来增强擗踊号叫的情感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il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哀号和咬牙切齿),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度的悲伤和痛苦。
擗踊号叫 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理解这一成语,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情感表达方式,丰富语言的运用。
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
1. 【擗】
2.
【踊】
(形声。从足,勇声。从足,表示脚的动作行为。本义:往上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踊,跳也。 、 《广雅》-踊,上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曲踊三百。 、 《左传·哀公八年》-三踊于幕庭。 、 《公羊传·成公二年》-踊于柸而窥客。 、 《礼记·丧服四制》-跛者不踊。
【组词】
踊骇、 踊跳、 踊身
3.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
4.
【叫】
(形声。本义:呼,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叫,嘑也。 、 《诗·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 、 《楚辞·疾世》。注:“急呼也。”-叫我友兮配耦。 、 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 、 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组词】
叫命、 叫聒、 叫号、 叫头、 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