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9:58
词汇“慊足”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可能的含义和构词法来分析这个词汇。
“慊足”由两个汉字组成:
结合来看,“慊足”可能指的是感到满足或满意的状态。
由于“慊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如果存在,它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人物内心的满足感。
由于“慊足”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慊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特定文学作品或方言中的词汇。
如果“慊足”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方言中,它可能反映了该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某种价值观或情感表达。
“慊足”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这种情感可能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相关。
由于“慊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非常有限。如果遇到,可能是在阅读某些特定文学作品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慊足”来表达一种深层的满足感:
月光洒满窗台,
心中慊足如海。
“慊足”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夜晚、温暖的灯光和满足的微笑,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增强词汇的情感表达。
由于“慊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慊足”作为一个可能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1. 【慊】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