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6:05
小绺(xiǎo liǔ)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扒手或小偷,尤其是那些在公共场合偷窃他人财物的人。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口语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手法熟练但规模较小的盗窃行为时。
在文学作品中,小绺可能被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物或犯罪分子的形象,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警告他人注意财物安全,或者在讨论社会治安问题时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警察工作中,小绺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专门从事小规模盗窃的犯罪嫌疑人。
同义词:扒手、窃贼、小偷 反义词:警察、保安、守法公民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例如,“扒手”更侧重于描述盗窃行为的方式,而“小偷”则是一个更通用的词汇。
小绺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与“绺”(liǔ)这个字有关,后者在古代汉语中指一束丝线或头发。在现代汉语中,“小绺”被用来指代那些像丝线一样细小、难以察觉的盗窃行为。
在社会,小绺**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盗窃行为的普遍厌恶和对社会治安的关注。它也体现了社会对小规模犯罪行为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小绺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危险和损失。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个人财产安全的担忧,以及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小绺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提醒家人和朋友在公共场合注意财物安全,或者在讨论社会新闻时提及。例如,当听说某个地区扒窃案件增多时,人们可能会用“小绺”来描述这些犯罪分子。
在诗歌或故事中,小绺可以被用来象征那些隐藏在社会角落的不法分子,或者描绘一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例如,在一首诗中,可以用“小绺”来比喻那些在暗处窥视的眼睛。
小绺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的街道、匆忙的行人以及隐藏在人群中的危险。视觉上,可能会想象到一些模糊的、不怀好意的面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或人们的惊呼声。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类似概念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可能使用“pickpocket”或“thief”来指代类似的概念。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差异。
小绺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和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2.
【绺】
丝缕编成的线。
【引证】
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