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40:20
“于今为烈”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现在变得更加强烈或显著”。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现象、情感或问题在当前时期比以往更加突出或严重。
“于今为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时间变化和事物状态变化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或自然灾害时。它反映了人对当前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变化的担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迫和严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立即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当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经济不平等,强调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于今为烈,风声鹤唳,
世间万象,皆显其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的画面,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激昂的旋律,以增强紧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w more than ever”或“increasingly severe”,它们都强调了问题的加剧和紧迫性。
“于今为烈”这个成语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专业领域中也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当前问题的紧迫性,并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古已有之”,“~”,我近来很有些怕敢看他了。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