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19
明验(míng y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明显的验证或证明。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个事实或结论通过直接的、无可辩驳的证据得到证实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明验”可能用来强调某个情节的真实性或必然性,如“历史的明验告诉我们,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科学、法律或哲学讨论中,它可能用来强调证据的明确性和说服力。
“明验”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明”表示清晰、明显,“验”表示检验、验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于法律或官方文件中,用以指明确凿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更广泛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明验”强调的是事实的客观性和不可辩驳性,这与儒家思想中重视实际证据和经验的传统相吻合。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强调证据的明确性和说服力,特别是在需要严谨证据的领域,如科学研究和法律诉讼。
“明验”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确信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经过严格检验的真理。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科学发现或历史**时使用“明验”这个词,以强调事实的明确性和不可辩驳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的轨迹,是宇宙法则的明验,无声却坚定地诉说着时间的秘密。”
视觉上,“明验”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晰的图像或图表,如科学实验的图解。听觉上,它可能与坚定、清晰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如法庭上的证词。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nclusive evidence”或“indisputable proof”,它们都强调证据的最终性和不可争议性。
“明验”这个词在强调事实的明确性和不可辩驳性方面非常有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特别是在需要严谨证据的场合。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它在不同的语境中。
1.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2.
【验】
(形声。从马。佥(jiǎn)声。本义:马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验,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