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2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22:27
词汇“株连”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法律制度,主要用于描述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其家族、亲属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刑罚。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株连”进行深入分析:
“株连”字面意思是指一棵树的根系牵连到其他树木。在法律上,它指的是因一人犯罪,其家族、亲属或其他相关人员也受到牵连和惩罚。
“株连”一词源自古代的“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其家族成员也要受到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被废除,但“株连”一词仍然保留在汉语中,用以描述类似的连锁反应或连带责任。
在**古代社会,株连制度是一种严酷的法律手段,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威。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株连”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无辜者的受罚和不公正的待遇。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不合理,以及现代社会中类似的连带责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株连”一词可以用来描述某些情况下的连锁反应,例如,一个企业的破产可能导致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也受到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株连”一词来表达某种深刻的连锁反应或影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
株连无辜心难安。
“株连”一词可以让人联想到一棵大树的根系深深地牵连到其他树木,形成一幅复杂的画面。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法庭上宣读判决的声音,充满了严肃和沉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法律制度也有存在,例如古罗马的“连坐”制度。不同文化对这种制度的接受程度和历史演变各有不同。
“株连”一词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一个深刻反映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的词汇。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现代社会中的连带责任问题。通过对“株连”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1.
【株】
(形声。从木,朱声。本义:露出地面的树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语转曰桩。-株,木根也。 、 《史记·平准书》。集解:“根蒂也。”-命曰株送徒。 、 《列子·黄帝》。释文:“枯树本也。”-若厥株驹。 、 《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
【戮】
(形声。本义:斩,杀)。
同本义(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
【引证】
《说文》-戮,杀也。字亦作剹。 、 《周礼·掌戮》注-戮谓膊焚辜肆。 、 《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 《资治通鉴》-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组词】
戮佞、 戮身、 戮挫、 戮杀、 戮害、 戮罪、 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