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1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17:50
“令仪”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美好的仪态、风度或礼仪。它强调的是一种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常用来形容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
在文学作品中,“令仪”常用来形容古代贵族或文人的风度和仪态,如“举止令仪,言谈有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描述某人行为举止时,仍可能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培训或形象设计,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指导人们如何展现最佳的自我形象。
同义词中,“风度”更侧重于个人的气质和魅力,“仪态”则更强调外在的姿态和动作,“举止”和“礼仪”则更偏向于行为的具体表现。反义词则直接与“令仪”所表达的优雅和得体相反。
“令仪”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令”有美好、优秀的意思,“仪”则指仪态、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令仪”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应符合一定的礼仪和规范。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的使用不如古代频繁,但在强调个人形象和社交礼仪的场合,仍具有重要意义。
“令仪”这个词给人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优雅、得体和高贵。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体、举止优雅的人,这种联想有助于提升个人在社交场合的形象和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正式晚宴时注意到,那些能够保持“令仪”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场合,保持良好的仪态和礼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令仪”:
月光下,她的举止令仪,
如古画中走出的仕女,
每一步都踏着诗意的风。
视觉上,“令仪”让人联想到古典绘画中的人物,他们举止优雅,衣着华丽。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优雅旋律,或者是古代文人吟诗作对的场景。
在英语中,与“令仪”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grace”或“poise”,它们都强调了优雅和得体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优雅和得体的追求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令仪”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不同文化和社交场合中保持优雅和得体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要求,也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基本礼仪。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中展现“令仪”,以提升自己的社交形象和影响力。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