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6:40
扬言:指公开或明确地表示将要采取某种行动或发表某种意见,通常带有一定的决心或威胁的意味。
扬言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扬”(公开、展示)和“言”(言语、话语)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扬言多用于正式的公开声明,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扬言可能带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政治竞选中,候选人的扬言可能被视为其政策立场的明确表达,而在商业竞争中,公司的扬言可能涉及对竞争对手的警告或挑战。
扬言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决心或威胁感,给人以紧张或期待的情绪反应。在联想上,它可能与权力、挑战和对抗等概念相关联。
在个人生活中,扬言可能用于表达个人的决心或对某事的坚定立场。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扬言要减肥或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
在诗歌中,扬言可以用来增强诗句的力量和决心:
我扬言,不畏风雨, 踏遍千山万水, 只为追寻那心中的光。
扬言可能让人联想到公开演讲的场景,演讲者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表情坚定,听众聚集,气氛紧张。
在英语中,扬言可以对应为“vow”或“threaten”,但其语境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vow”更侧重于承诺和决心,而“threaten”则更侧重于威胁和警告。
扬言作为一个词汇,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传达强烈的决心和威胁感。在学*和使用中,理解其语境和情感色彩对于准确表达和沟通至关重要。
1.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