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42
“徐妃半面”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徐妃半面妆,笑入胡姬酒肆中。”字面意思是指徐妃只化了一半的妆容,比喻事物只有一部分或不完整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不完整或不充分,有时也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有所保留或不彻底。
在文学作品中,“徐妃半面”常用来形容景物、情感或行为的半成品状态,带有一定的讽刺或批评意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努力或表现不够充分,或者某件事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可能用来评价作品的未完成或不完整状态。
“徐妃半面”这个成语源自唐代,具体出自李商隐的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不仅限于形容妆容,还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不完整或不充分的状态。
在**文化中,完整和圆满被视为美德,因此“徐妃半面”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暗示不完整或不充分的状态。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彻底或不认真。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完整、不充分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未完成事物的遗憾或不满。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一种批评或不满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工作或计划只做了一半,我可能会用“徐妃半面”来形容这种情况,表达对其不完整状态的不满。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使用“徐妃半面”来形容一个未完成的画作或一个未说出口的秘密,增加诗意的深度和复杂性。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只化了一半妆容的女子,给人一种不协调和不完整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不和谐的音乐或声音,表达一种不完整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lf-baked”或“incomplete”,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整或不充分状态。
“徐妃半面”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整或不充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态度。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以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怕听项羽重瞳入,惭对~妆。
1.
【徐】
(形声。从彳(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安行也。 、 《易·困》。虞注:“坤为徐。”-乃徐有说。 、 《战国策·宋策》-徐其攻而留其日。 、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
2.
【妃】
(会意。从女,己声。本义:婚配,配偶)。
(pèi)。同本义。 同: 配
【引证】
《说文》-妃,匹也。 、 《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 、 《商君书·画策》-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
【组词】
吉妃
3.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