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5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55:51
施号发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发布命令、指示。它通常用来描述上级或权威人士下达命令或指示的行为,强调命令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必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施号发令 常用于描绘军事、政治或组织中的权威场景,如将军在战场上下达命令,或领导在会议上提出决策。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下命令”、“指示”等则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军事、管理和法律领域,施号发令 的使用频率较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正式程度。例如,“命令”通常比“指示”更正式和强制。
施号发令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施”意为施行,“号”指号令,“发”是发出,“令”即命令。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命令和执行的严格等级制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施号发令 体现了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仍然强调领导和管理的权威性,尤其是在组织和军事领域。
施号发令 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权威的。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军事纪律、组织效率和领导力。
在个人经历中,施号发令 可能与工作中的领导行为或团队管理有关。例如,作为项目负责人,你可能需要对团队成员施号发令,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初露,将军施号发令, 战鼓雷动,勇士齐心,共赴沙场。”
施号发令 可能让人联想到军队的整齐步伐声、战鼓声和指挥官的严肃面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ssue orders”或“give commands”,强调的是命令的发布和执行。
施号发令 是一个强调权威和执行的成语,它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这个词组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也能在语言表达中增加权威性和正式性。
每天子临轩,公卿拜授,施号发令,宣扬诏册,愔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1.
【施】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 《说文》-施,旗貌。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
2.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