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5:51
词汇“熟羊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一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熟羊胛”字面意思是指羊的肩胛骨煮熟了。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熟羊胛以食士。”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将领为了激励士气,将羊的肩胛骨煮熟后分给士兵食用。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指慷慨大方,不惜代价地奖励或款待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熟羊胛”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慷慨或豪爽。在口语中,由于其较为生僻,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在讨论古代战争或古代礼仪时使用。
“熟羊胛”这一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左传》的记载,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激励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从字面上的食物分发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慷慨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慷慨大方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熟羊胛”这一成语在强调这种美德时可能会被引用,尤其是在讨论领导力或人际关系时。
对于我来说,“熟羊胛”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战争场景和将领的豪迈气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如果我在讨论历史或文学时,我会用它来描述古代将领的慷慨行为。
在创作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如同熟羊胛,慷慨洒热血,英雄气概,千古传颂。”
想象一下,古代战场上,将领命令士兵煮熟羊胛,分发给战士,这一场景可能伴随着战鼓声和士兵的欢呼声,形成一种激励人心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慷慨行为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古罗马的“面包与马戏”。
“熟羊胛”这一成语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价值观。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日入亨羊胛,熟,东方已明。
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铁勒的部族很多,其中一个部族叫骨利干,地处瀚海以北,那里的草多为百合,盛产良马,可以日行千里。骨利干北边临海,离唐朝京都长安很远。那里日长夜短,傍晚开始煮羊的肩胛,等煮熟时,东方竟然天亮了
1.
【熟】
(形声。从火,孰(shú)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疏:“谓烹煮。”-熟治万物。 、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
【组词】
熟末、 熟切店、 熟水、 熟献
2.
【羊】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羊头形。“羊”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一种哺乳动物)。
同本义 。反刍类,以食草为生。一般头上有一对角,有许多品种。
【引证】
《说文》。孔子曰:“半羊之字以形举也。”-羊,羊兽也。 、 《礼记·曲礼》-羊曰柔毛。 、 《大戴礼记·少牢》-羊曰少牢。 、 《礼记·月令》-食麦与羊。 、 《易·说卦》-兑为羊。 、 《汉书·李广苏建传》-杖汉节牧羊。
【组词】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 羊群蚁阵、 羊酒花红、 羊车过市、 羊耳风、 羊脏、 羊羔、 羊儿风
3.
【胛】
肩胛
【组词】
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