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3:32
词汇“[尪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或方言中出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尪老”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其中,“尪”字有瘦弱、病弱的意思,“老”则指年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尪老”来形容老人的身体状况,表达对其年老体衰的同情或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更现代的词汇来描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尪”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记载,意指瘦弱、病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老弱”等词汇来描述年老体弱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因此,描述老人的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尪老”就带有对老人身体状况的同情和关怀。
提到“尪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需要照顾和关怀的老人形象,引发对老年人的同情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老年人”、“老人”等更为中性和现代的词汇来描述年**,而“尪老”这样的词汇可能在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才会遇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尪老”来营造一种古朴或怀旧的氛围,如: “岁月如梭,尪老之人,步履蹒跚,回忆往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瘦弱、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艰难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老人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尪老”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年老体弱的人。
“尪老”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古旧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
1.
【尪】
骨胳弯曲不正。亦指有这种残疾的人
【组词】
尪伛、 尪尪
孱弱;瘦弱
【组词】
尪陋、 尪弱、 尪悴、 尪纤、 尪顿、 尪老
2.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