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9:37
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是一种国际贸易机制,由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家和地区在关税上的优惠待遇。这种制度旨在通过降低或免除关税,促进发展家的出口,从而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在国际贸易领域,普惠制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贸易优惠安排。在政治和经济讨论中,普惠制常被提及,用以评估其对发展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普惠制可能出现在关于贸易协定、关税政策或国际援助的报道中。
同义词:贸易优惠、关税优惠、贸易特惠 反义词:贸易壁垒、关税壁垒、贸易限制
普惠制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0年代,旨在通过国际贸易促进发展家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惠制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目标——通过贸易优惠帮助发展家——保持不变。
普惠制在发展**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支持机制,有助于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实现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普惠制有时被批评为可能导致本国产业受到冲击,但支持者认为这是促进全球公平贸易的重要手段。
普惠制通常与国际合作、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正面概念相关联。它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发展**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情感上往往引起积极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普惠制可能体现在对国际贸易新闻的关注,或是对相关政策变化的讨论中。例如,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可能会直接受益于普惠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出口。
在诗歌中,普惠制可以被比喻为连接不同国家的桥梁,通过贸易的纽带促进全球的和谐与繁荣。
视觉上,普惠制可能让人联想到世界地图上连接不同国家的贸易路线图;听觉上,可能是国际贸易论坛中关于普惠制的讨论声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普惠制的概念和实施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通过贸易优惠帮助发展**家——是普遍认同的。
普惠制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公平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普惠制的概念和应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普】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普,日无色也。
2.
【惠】
(会意。从心,从叀(zhuān)。本义:仁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惠,仁也。 、 《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 《孟子》-分人以财谓之惠。 、 《贾子道术》-心省恤人谓之惠。 、 《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彭有守多惠政。
【组词】
惠声、 惠育、 惠化、 惠心
3.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