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01
词汇“[橐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具体的语料和现代使用实例,对该词汇的分析将基于其可能的古汉语含义和推测的语境。
“橐饘”可能是由两个古汉语词汇组合而成:
结合这两个字,“橐饘”可能指的是装有稠粥的袋子,或者是一种与食物相关的器具或状态。
由于“橐饘”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其使用语境可能限于古代文献、历史研究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讨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古代生活场景或特定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
由于缺乏现代使用实例,以下例句将基于推测的古汉语语境:
“橐”和“饘”都是古汉语词汇,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可能因为社会变迁和语言的现代化。
在古代社会,携带食物的方式和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橐饘可能与古代的行军、祭祀或日常饮食习惯有关。
对于现代人来说,“橐饘”可能带来一种古朴、历史悠久的情感联想,唤起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和想象。
由于“橐饘”在现代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限于历史研究、文学创作或特定文化活动中的提及。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橐饘”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古代的生活方式或特定的文化传统。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古代的袋子和食物,帮助理解“橐饘”的实际用途和外观。
由于“橐饘”是特定汉语词汇,其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直接存在,但可以比较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食物携带工具。
“橐饘”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1.
【橐】
(形声。从槖省,石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槖,囊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宁子职纳槖饘焉。 、 《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 《战国策·秦策》-负书担橐。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 、 《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卬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 、 清·张廷玉《明史》-橐金数千。
2.
【饘】
稠粥。
【引证】
《说文》。按,厚者曰饘,稀者曰粥。”-饘,糜也。从食,亶声。周谓之糜木,谓之饘。 、 《方言一》。注:“糜也。”-相谒而食麦饘。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宁子职纳橐饘焉。 、 崔浩《食经序》-饥馑仍臻饘蔬糊口。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泛指稀饭。
【引证】
《礼记·檀弓》-饘粥之食。
【组词】
饘饘、 饘食、 饘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