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9:31
“楚界汉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楚国的边界和汉水的河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明确的界限或分界线,尤其是在比喻两个对立的势力或领域之间的界限。
在文学作品中,“楚界汉河”常用于描述战争、政治对立或文化差异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界限或对立,如商业竞争、学术争论等。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地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古代楚国和汉水之间的地理界限。
同义词:界限分明、泾渭分明 反义词:模糊不清、混淆不清
“楚界汉河”源自古代历史,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汉水是的一条重要河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地理和政治的实际情况,后来被引申为比喻用法。
在文化中,楚国和汉水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楚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著称,而汉水则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因此,“楚界汉河”不仅是一个地理界限的比喻,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明确、坚定和不可逾越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政治斗争或文化冲突,带来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楚界汉河”来形容两个朋友之间的明显分歧,或者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形容两种观点的鲜明对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楚界汉河分两岸,风起云涌战鼓喧。”
想象一幅画面:楚国的边界上,汉水波涛汹涌,两岸旗帜飘扬,战鼓声声,这幅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楚界汉河”的意境。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类似的比喻来表达明确的界限或对立,如英语中的“clear-cut boundary”或“line in the sand”。
“楚界汉河”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地理界限,也广泛应用于比喻各种形式的界限和对立。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我们要划清楚~。
1.
【楚】
(形声。从林,疋(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引证】
《说文》-楚,丛木也。一名荆。 、 《诗·周南·汉广》-言刈其楚。 、 《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楚。 、 《礼记·学记》-夏楚二物。 、 《仪礼·乡射礼》-楚扑长如笴。 、 《汉书·汉延寿传》-民无箠楚之忧。
【组词】
楚棘、 楚焞、 楚藿、 楚楚、 楚木、 楚林
2.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3.
【汉】
(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引证】
《说文》-汉,汉水也。上流曰漾。 、 《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 、 、 《资治通鉴》-收众汉南。
【组词】
汉女、 汉津、 汉阴、 汉渚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