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8:58
“入谒”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进入某个地方去拜见某人,尤其是指正式或尊敬的拜访。在古代,这个词常用于描述臣子或下属前往拜见君主或上级。
“入谒”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入”表示进入,“谒”表示拜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描述古代礼仪和官场文化时仍被使用。
在古代**,“入谒”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尊重权威的文化传统。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常见,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有所体现。
“入谒”一词给人以庄重、正式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官场文化,可能引发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入谒”一词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学术会议或官方活动中,仍可能听到这个词的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光中,我入谒那古老的庙宇,心灵在静谧中得到净化。”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古代官服的人,缓缓步入宫殿,四周是庄严的音乐和肃静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audience”或“visit”来表达类似的正式拜访的概念,但“入谒”更强调了尊敬和正式性。
“入谒”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学和理解古代礼仪和官场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词汇。通过学和使用“入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谒】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谒,白也。 、 《尔雅》-谒,告也。 、 《仪礼·觐礼》-摈者谒诸天子。 、 《礼记·曲礼》-能典谒矣。 、 《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 、 《国语·晋语》-不谒而归。 、 《战国策》-臣请谒其故。
【组词】
谒急、 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