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7:59
词汇“淘声斗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淘声斗气”可以理解为“通过声音来争斗或竞争”。其中,“淘声”可能指的是发出声音或噪音,而“斗气”则通常指争斗、较劲。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之间的口角或争吵,尤其是在强调声音和情绪的场景中。
由于“淘声斗气”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地区或方言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言语来表达不满或竞争,这种情况下,“淘声斗气”可能会有一定的使用场景。
该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嘈杂、不和谐的场景,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淘声斗气”用于描述戏剧性的争吵场景,增加文本的生动性和紧张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大声争吵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快、音量大的音乐来增强“淘声斗气”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争吵或争斗的场景来体现。
“淘声斗气”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范围有限,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口语场景中,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争吵或争斗的情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
【淘】
(本作“洮”。形声。从水匋(táo)声。本义:用水冲洗,去除杂质)。
同本义。
【引证】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