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6:07
“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地”。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安置在洛阳,生活安逸,不再思念故国蜀地。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过于安逸或满足于现状,而忘记了原本的困境或责任。
“乐不思蜀”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中,描述刘禅在魏国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来形容人们在安逸中忘记原本的困境或责任。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短暂的快乐而忘记长远的责任和目标。它反映了人对于节制和自我反省的重视。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警示和批评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过度享乐而失去方向的人。它提醒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和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因为过度沉迷于娱乐活动而忽视学*或工作的人。例如,朋友因为频繁参加派对而忽略了学业,我可能会提醒他不要乐不思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乐不思蜀忘归路,梦回吹角连营家。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古代宫廷生活的画作,其中人物沉溺于享乐,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首古筝曲,旋律悠扬,但背后隐藏着对过度享乐的警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因为远离或忽视而忘记的意思。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对于过度享乐的批评态度。
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三国时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问刘禅感受如何,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讥笑他麻木不仁
1.
【乐】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 、 《礼记·世本》-伶伦作乐。 、 《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 、 《吕氏春秋·慎行论》-以乐传教。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4.
【蜀】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 同: 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蜀,葵中蚕也。 、 《诗·东山》。传:“桑蚕也。”-蜎蜎者蜀。 、 《管子·水池》-欲小则化为蚕蠋。 、 《韩非子》-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