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8:38
“天良发现”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短语,它可能是一个组合词,由“天良”和“发现”两个词组成。根据字面意思,“天良”通常指的是人的本性或良心,而“发现”则是指找到或认识到某事物。因此,“天良发现”可以理解为指某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良心或本性。
由于“天良发现”不是一个固定短语,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在经历某些**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或内心的善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可能是指某人在某个时刻突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违背了良心。
“天良”一词源自**传统文化,强调人的本性和道德感。而“发现”则是一个较为现代的词汇,源自西方语言,意指找到或认识到某事物。两者的结合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创新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天良”即人的本性和道德感,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有关。因此,“天良发现”可能在文化中被用来强调个人道德的觉醒和自我反省。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个人道德的觉醒和自我提升。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经历某种转变后,变得更加善良和有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某人在经历一些重大**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天良发现”来描述一个角色在月光下的自我反省:
月光洒满小径,
他在寂静中天良发现,
心中的阴影,
在银色的光芒下渐渐消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夜晚的月光下,独自一人,面带沉思的表情,这可能与“天良发现”的意境相符。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宁静的夜晚,偶尔的虫鸣,营造出一种反思和觉醒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wakening of conscience”或“moral epiphany”,强调的是道德或良心的突然觉醒。
“天良发现”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短语,但它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和心理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心的清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言人之良心,虽已放矢,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接物,其气清明之际,良心必有所发见也。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现】
(形声。从玉,见声。本义:出现)。
同本义(明显看得见)。
【引证】
《广韵》-现,俗见字。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现弄、 现化、 现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