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1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1:13
媚俗(Kitsch)一词源自德语,原意为“低劣的、庸俗的艺术品”。它指的是那些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制作的、缺乏原创性和深度的艺术作品或商品,通常具有过度感伤、夸张或模仿的特点。
媚俗一词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最初用于描述那些低质量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扩展到包括所有形式的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文化产品。
在现代社会,媚俗常常与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快速满足和即时情感体验的需求,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产品的商业化趋势。
媚俗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给人以肤浅、缺乏深度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过度装饰的家居、夸张的情感表达和缺乏真实性的艺术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媚俗的商品或广告,它们通过夸张的情感表达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例如,某些节日装饰品可能过于俗气,但仍然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媚俗一词来讽刺那些过度感伤的表达:
在这媚俗的世界里, 情感被放大,真实被掩盖, 我们追逐着虚假的温暖, 忘记了内心的深邃。
媚俗可能让人联想到色彩鲜艳、过度装饰的图像,如某些商业广告中的夸张表情和动作。在音乐中,媚俗可能表现为过度感伤的旋律和歌词。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媚俗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acky”或“corny”,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过于俗气或缺乏品味的事物。
媚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揭示了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大众化趋势。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批判那些缺乏深度和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创作和消费文化产品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1.
【媚】
(形声。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本义:爱;喜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媚,说也。 、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思媚周姜。 、 《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
【组词】
媚子、 媚好、 媚靥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