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8:07
焰口:字面意思是指火焰的口部,通常用来形容火焰的形状或火焰喷出的地方。在**中,“焰口”特指饿鬼道中的一种饿鬼,因其口中喷出火焰而得名。
“焰口”一词在汉语中较为古老,源自对火焰形态的描述。在传入后,与**教义结合,特指饿鬼道中的饿鬼。
在文化中,“焰口”与饿鬼道相关,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徒通过施食仪式来帮助这些饿鬼,体现了的慈悲精神。
“焰口”一词给人以炽热、凶猛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教义中关于轮回和慈悲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使用“焰口”一词,但在参与仪式或讨论话题时可能会涉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焰口般的星辰闪烁,照亮了无边的黑暗。”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mouth of the flame”或“blazing mouth”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焰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含义,同时也用于描述火焰的形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汇的多重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