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3:37
“伊于何底”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伊于胡底》。字面意思是“伊水流到哪里去了”,比喻事物的发展或变化无法预测或控制,常用来形容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或控制范围。
“伊于何底”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即表达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无奈,反映了人对未知事物的谨慎态度和对变化的敏感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确定和无法掌控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忧虑和不安。在联想上,它让人想到河流的流动,无法预测其最终流向。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伊水悠悠,流向何方?
世事如梦,伊于何底。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条河流在山谷中蜿蜒流动,无法预测其最终流向。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水流的声音,给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re will it all end?”或“How will it all unfold?”,表达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
“伊于何底”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常用来表达对未来或未知事物的忧虑和无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彼也力绵,我也命薄,茫茫孽海,不知伊于何底矣。
1.
【伊】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引证】
《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4.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